一生只做一件事并认真做好
访首批“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卢克松大师
他从事茧丝绸工作53年,创造出“一根丝拉动20万农民致富”的业绩,成就了茧丝绸行业的“富安模式”,他就是集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捻线丝、织绸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克松。近日,本刊编辑来到江苏东台市富安镇,采访首批“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卢克松大师。
首创一体化“富安模式”,让“好桑”“好茧”产“好丝”
走进卢克松的办公室,他正拿着平板PAD在查看蚕桑产地的天气情况。站起身迎接我们,他笑着解释:“这已经是我的习惯,每天早上上班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电脑,了解蚕桑产地的天气,根据当地的温度和降雨情况,分析蚕茧产量、质量状况,把握国际蚕茧生丝行情,从而指导我们企业生产和销售策略”。据了解,就在今年,正是正确掌握了行情走向,富安茧丝绸因此一项相比去年将多赚500万元。
在富安,蚕农们尊称卢克松是“茧都蚕父”“茧王”。就此,卢克松表示,“我只是努力让富安种‘好桑’,‘好桑’出‘好茧’,‘好茧’产‘好丝’”。
富安在唐宋年间已经开始栽桑养蚕,明清之际,蚕桑生产带动制丝手工作坊,茧丝绸业在富安初具规模。《东台县志》(增编本)中记载:“清道光年间,富安人卢增寿生产最早,全家参加劳动”。1914年,张謇创办东台贫民工场,特设缝纫科,教习传授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以富安为龙头产地的丝线作坊相继提高丝线品质加工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富安茧丝绸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拥有优质桑园基地、熟练养蚕农户和成熟的缫丝织绸技术。1980年,富安蚕茧收购首次超过一万担,在江苏是有史以来第一次。1986年,东台县富安茧丝绸公司成立,是当时全省唯一乡镇级茧丝绸公司。1994年,江苏富安茧丝绸集团组建,卢克松将原先分散的生产、加工、销售连为一体,初步形成栽桑、养蚕、收烘、缫丝的“一条龙”生产模式。
“要想产好丝,必须有好桑好茧”,卢克松说。为此,他不断优化生产管理链条,最终首创出大名鼎鼎的“富安模式”。1996年,当年全国茧丝绸行业遭遇寒冬,一年前定的收购保护价,每公斤比收茧时的市场价贵10元。一时全国各地毁桑潮起。卢克松一方面从银行贷了1500万元,用于收购;一方面撰写详细报告,建议东台市出台文件保护桑园。“人家都在大面积挖桑,我把桑保住了就是优势”,正是凭着卢克松的远见卓识,富安成了当时唯一没有大规模挖桑毁园的“绿洲”。
卢克松明白,“稳桑,重在保蚕农利益”。要让毁桑悲剧不再重演,保全富安优质桑田,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蚕农的后顾之忧。经过反复酝酿,富安茧丝绸公司推出了与蚕农共享经营利润的“二次分配”方案,首创“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的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产业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蚕农按合同养“标准蚕”,公司提供多项技术服务,并按保护价定购优质茧,蚕农还享受公司利润的“二次分红”。实施以来,富安茧丝绸公司累计拿出一亿多元分红反哺蚕农,确保蚕农种“最好的”桑,产“最好的”丝。
“我们企业的‘一条龙’模式做到了宁亏企业,不亏蚕农,蚕农收入有增无减,谁还砍桑”?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张国政则将“富安模式”,总结为“种好桑、卖贵丝”。国际上把5A、6A级生丝统称为高档丝,富安茧丝绸公司的丝平均等级5A级,其中6A级比例达到80%。
认准茧丝绸,“侍蚕抚桑”勤耕不辍
卢克松的工作时间是“全年无休”,对自己的评价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并认真做好”!然而,他从事桑蚕工作却缘于一次偶然。
上世纪60年代,卢克松当上了令村里人羡慕的“赤脚医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1970年春天,一位大队干部从公社领回来两张蚕种,希望村里蚕农拿回去养了试试,在场者没人敢接,因为不熟悉的蚕种可能花了时间产量质量还不确定。出诊回来的卢克松听到消息,把这宗活计揽了下来。他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经过悉心饲养,两张蚕种收入1500多元。从那之后,卢克松“弃医从桑”,与蚕桑结下了不解之缘。1971年至1990年,他先后担任富安镇蚕桑技术员、蚕桑站副站长、富安茧丝绸公司副经理;在此期间,还专程到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蚕桑专业学习。上世纪90年代,卢克松曾经考取国家干部,但为了蚕桑事业,为了带领广大蚕农致富,他主动放弃了公务员岗位,认准了茧丝绸行业,一心一意扎根在基层。凭借锲而不舍的钻研,他拥有了精深的蚕桑业务知识和丰富的茧丝生产实践经验。1990年起,他正式成为富安茧丝绸公司“领头人”,同时还担任着富安镇蚕桑技术推广站站长。
在富安,老一辈养蚕人至今记得卢克松编的许多顺口溜,如“桑树如同小银行,春夏秋都有进项”“家有桑园三亩地,几年楼房三层竖”等等。他贴近栽桑养蚕实际,潜心钻研,大胆引进日本方格蔟技术,探索出了“调头上蔟”“定时翻蔟”等一套新技术,引发了堪称提高蚕茧品质的一场革命;他发明摘芯增产技术,春季对桑树摘芯,以控制顶端生长,每亩桑园增产100公斤至150公斤桑叶;他在全国首先推行机械烘茧,引进电子测水仪,彻底解决了收购速度慢和蚕农售茧难的矛盾;他先后撰写20多篇在行业很有影响的论文,研究攻关了多项蚕业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和丝绸行业的前沿技术。他的“春蚕24天饲养法”“桑树摘芯”和“方格蔟营茧”等多项技术被列入蚕桑专业的大学教材。他还被聘为全国桑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蚕茧收烘技术专家小组副组长,荣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被中国丝绸协会和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联合授予“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蚕业生产是茧丝绸产业链中的基础环节,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的紧密程度又事关整个产业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卢克松在全行业中率先成立蚕业合作社,通过一次保护价收购、二次分配循环奖励反哺、三次优惠奖励等联农机制,让利于民,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引领富安茧丝绸顺利渡过了一次又一次行业滑坡的陷阱,成为全国茧丝绸行业“沙漠中的绿洲”。在生产管理中,他还以在产业链上建支部为突破口,构建了“党支部+合作社”和“党支部+车间”的党建富民兴业新模式,使企业与蚕农、员工之间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掌握高档生丝定价权,“一根丝”拉动农民致富
“我们在2010年与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资本重组、强强联合,掀开了富安茧丝绸‘二次创业’的新篇章”,卢克松说。多年来,富安茧丝绸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了20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其中,富安茧丝绸联手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苏豪蚕种有限公司研发的蚕种新品“苏优2号”在富安推广,全部试养成功,张单产、丝品质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苏优2号是三眠蚕,比传统的四眠蚕少一个眠期,养殖周期缩短一周左右,省工省本,综合效益比四眠蚕提升10%左右。更加硬核的是蚕丝的品质,具有丝长、柔软等特点,用途广泛,可织造高端的丝绸产品。而超级生丝抗性三眠蚕品种“苏超二号”的研发、中试、推广,更实现了家蚕品种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为我国蚕业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在富安茧丝绸的文化馆,陈列着一条由法国爱马仕公司老板赠送的丝巾,丝巾中纬线用的就是富安丝。目前,富安茧丝绸是国内唯一常年批量生产6A级高等级生丝的生产出口企业,“FUAN”牌高等级生丝在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达40%,是多家国际顶尖奢侈品牌的指定原料供应商,实实在在拥有国际市场定价权。“FUAN”牌桑蚕丝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一等丝一等价,农户养好蚕,产最好的丝,我们从栽桑开始,保证蚕茧质量,同时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定纤感知自动缫丝机,缫出的丝洁白均匀、细腻柔软”,卢克松说。富安茧丝绸还引进40台国际先进水平的意大利剑杆织机和40台德国电脑提花机,年产高档丝绸面料400万米,供应欧美市场。
作为茧丝绸产业龙头企业,富安茧丝绸把蚕农利益放在第一位,靠一流的产品质量,赢得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在卢克松的带领下,富安蚕桑连续29年保持蚕茧总产量、蚕茧质量、亩桑效益等五项全国第一,农民亩桑效益突破1万元。“一根丝”带动20万农民走上高质量小康之路,富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茧都”和“中华桑茧第一镇”。
面对如何放大“FUAN茧丝绸”中国驰名商标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卢克松表示,富安将按照“桑园基地规模化、蚕桑生产工厂化、业态发展新型化、产品结构特色化、利益联结全程化”的思路发展茧丝绸产业。推行机械化养蚕、推广智能化蚕室建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发展“农村电商+”,推动茧丝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研发时尚真丝绸缎、真丝服装和家纺产品,建立茧丝绸加工产业园,进一步提升茧丝绸产业基地的知名度。
“发展方向与国家政策合拍,生产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经济效益与广大农民共享”,卢克松大方分享他的理念精华。“愿我能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茧丝绸产业长盛不衰,家乡富安天蓝水碧人民富裕”,他说。
《江苏丝绸》编辑部